一场大灭绝事件已经在进行中。
脆弱的珊瑚生长在印度尼西亚四王群岛的浅水区。 这个热带地区以其非凡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而闻名。 (图片来源:Ethan Daniels via Alamy Stock Photo)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目前地球上生命的灭绝速度还不能算作大规模灭绝事件——但目前的趋势表明它最终会灭绝。 目前濒临灭绝的物种数量导致许多生态学家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灭绝——但我们只是见证了开始,而且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
然而,根据一项新的研究,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气温升高导致的物种灭绝百分比将不会达到与大规模灭绝事件相同的水平,至少在不久的将来不会。
在地球 45 亿年的历史中,发生过五次大灭绝,科学家们期待着那些遥远过去的灾难,以了解气候变化现在如何以可能不可逆转的方式影响全球多样性。
根据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数据,在大规模灭绝期间,全球大部分生物多样性的消失速度快于其被取代的速度,而根据地质标准,这发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不到 280 万年(打开 在新标签中)。 物种可能因多种原因而灭绝,因此要了解“正常”灭绝率是什么样子,生态学家会测量所谓的灭绝“背景率”,该研究的唯一作者、美国大学名誉教授 Kunio Kaiho 说 日本东北大学地球科学系。
根据 Kaiho 的说法,“100 万年中 5-10% 的物种灭绝对应于背景速率。” Kaiho 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更高的比率,例如“在短时间内(例如数百年)内超过 10% 的物种灭绝是一个重大事件”。
然而,布拉格查尔斯大学生态系教授戴维·斯托奇(David Storch)没有参与其中,他说,估计过去时代的背景灭绝率可能“非常棘手”,因为化石记录往往过多地代表了更大、更丰富的物种。在新的研究中。话虽如此,“目前的灭绝速度比正常的灭绝速度高出大约两个数量级,”斯托奇说。
Kaiho 说,大规模的大规模灭绝导致“超过 60% 的物种丧失”。然而,“小规模灭绝[事件]发生得更频繁。”在 7 月 22 日发表在《生物地球科学》杂志上的这项新研究中,Kaiho 认为气候变化会导致更高的灭绝率,但按照这个严格的定义,目前的灭绝率还不能被视为大规模灭绝事件。
前五次大灭绝事件分别是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约4.4亿年前)、晚泥盆纪大灭绝(约3.65亿年前)、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约2.53亿年前)、三叠纪-侏罗纪灭绝(约 2.01 亿年前)和白垩纪-古近纪灭绝(约 6600 万年前)。这些事件还与地球气候的剧烈变化有关,例如地表温度变化(变暖和变冷)、酸雨、臭氧消耗、阳光减少、荒漠化、土壤侵蚀和海洋中的氧气减少,Kaiho 报道.但根据 Storch 的说法,大气和海洋化学的变化在这些物种灭绝中所起的作用比全球变暖或变冷所起的作用更大。 (这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全球变暖会增加海洋的酸度以及大气的成分,但火山活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最后一次大规模灭绝中发现的气候变化可能不是灭绝的[唯一]原因,但[灭绝速度]可能是当时发生的其他全球变化的结果,”斯托奇说。
因为先前的大规模灭绝是由火山喷发引发的,而在白垩纪事件中,小行星撞击,由此产生的气候变化是迅速而剧烈的。在这项研究中,Kaiho 认为,在导致大规模灭绝率方面,环境变化的速度比单独变化的幅度更重要,因为“在缓慢的气候变化期间,动物可以迁移以求生存。”
为了满足大规模灭绝事件的定义,科学家需要观察 60% 的物种和 35% 的属(属的复数)的灭绝。然而,仅仅因为尚未观察到这种程度的灭绝,并不意味着它目前没有发生。第六次大灭绝与其前几次不同,因为它是由人为气候变化驱动的。 Kaiho 的论文认为,由于这种气候变化的速度是渐进的,而不是突然的和剧烈的,我们不太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符合重大大规模灭绝事件定义的灭绝率,但它们很可能有资格发生轻微的灭绝事件。大灭绝。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9 摄氏度 [16.2 华氏度] 对于与全球变暖同时发生的大规模生物灭绝至关重要”,而这种升高“在最坏的情况下至少要到 2500 年才会发生”,Kaiho 说。由于物种灭绝的速度与全球地表温度同步变化,我们不会看到物种突然和大规模的消失,而是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缓慢而稳定的物种灭绝速度,这不会导致 60 Kaiho 在研究中写道,占地球物种的百分比。
这些发现伴随着许多生态学家的重要警告:目前的灭绝速度只是一个估计,可能是不准确的。根据 2022 年 1 月发表在《生物评论》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记录的物种灭绝数量高度偏向于哺乳动物和鸟类,并且忽略了许多无脊椎动物,因此大大低估了物种灭绝的真实速度。就目前而言,根据大卫斯托奇的说法,其他人类驱动的行为,例如通过砍伐森林和污染改变栖息地,以及过度捕猎和引入非本地物种,在推动当前物种灭绝速度方面所起的作用要大于上升。全球平均气温。